小农户·高质量·现代化

云南省勐海县人民政府

2019-05-14 来源: 记者:

  为总结茶产业现代化建设、茶产业能力提升工程的创新做法和经验,推动茶产业和茶文化繁荣发展,现围绕“大国小农”,就勐海茶产业实现转型、走向现代化进行交流。

一、背景与起因

(一)勐海县基本情况

  勐海为傣语地名,意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州西部,是边境县、民族县、山区县、农业县、革命老区县、贫困县,国家级生态县,也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全国茶区中生态系统最完善、最平衡的区域之一。全县国土面积5368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34.8万人,户籍人口33.44万人,年平均气温18.9℃,年均降雨量1341毫米,森林覆盖率66.5%,

(二)勐海茶产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1.历史基础和资源条件让茶产业成为勐海的支柱产业。一是勐海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对茶树的生长保护和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生态保障。二是群众种茶、制茶、品茶、贸茶历史悠久。境内发现的树龄18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王树,证明了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同时,早在1300多年前,布朗族(濮人)已开始在勐海人工种植茶叶和运用茶叶,树龄800多年的南糯山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也佐证了勐海茶叶发展的悠久历史。目前全县共有人工栽培百年以上古茶群落4.8万亩,面积较大的有南糯山、班章、贺开等古茶园。三是唐朝后勐海成为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通过马帮交易开启了勐海普洱茶商业化历程。

  2.近现代以来勐海普洱茶产业持续领先发展。民国时期,勐海茶园面积就达到11万亩,均为乔木型大叶种茶树。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勐海境内有20多家茶庄以及中茶公司勐海试验茶厂、云南省思普茶业试验场,每年加工圆茶(饼茶)、砖茶等普洱紧压茶2000吨以上,加工技术及产量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勐海成为了普洱茶的原料中心、加工中心及集贸中心。1974年,勐海被列为全国100个产茶5万担的重点县之一。1975年,勐海茶厂开始批量生产人工后发酵普洱茶,是国内最早生产现代普洱茶的厂家。1986年以后,进行密植速成高产标准化茶园建设,1987年被列为云南省8个茶叶出口基地县和6个茶叶综合示范县之一。20世纪90年代前期,勐海茶叶生产步入高产发展时期。21世纪后,随着普洱茶市场向好,茶叶价格不断攀升,茶叶面积不断增加,加之传承千年的普洱茶制作技术,形成了以“勐海味”为特征的普洱茶,深受国内外饮茶爱好者喜爱。

(三)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建设的提出及意义

  1.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建设的提出。勐海因茶而兴、因茶盛名,茶产业既是勐海发展程度最好、经济效益最优、产业链条最长的产业,也是群众脱贫致富最为重要、最有优势的产业。在综合分析勐海区域条件、市场需求、国家政策的基础上,2011年,勐海提出了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奋斗目标。

  2.“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建设的意义。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构建现代茶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目标,以全面实施区域品牌战略为抓手,巩固提升“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成果的重要举措,通过“勐海茶+”把勐海建成集茶叶生产、加工、贸易、文化和茶旅游为一体,最大、最优、最安全、最生态、最健康的“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确保勐海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实现“勐海茶·勐海味”香飘四海,引领中国茶饮新时代。

二、做法与经验

  (一)政府重视引导,健全组织保障,完善茶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了“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形成党政合力、以政为主,共同推动茶产业培育与发展的格局。先后出台《勐海县茶产业融合发展规划》、3年行动计划、20条支持措施等政策措施,从顶层设计、政策保障、机制建立等方面形成了完整体系,持续保持高位推动茶产业发展态势。

  (二)全面推进茶园基地提质增效。一是建设生态茶园建设。出台《勐海县生态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勐海县生态茶园技术规程》等文件,把建设生态茶园纳入村规民约,稳步提升茶叶原料的品质。二是加强茶园管理技术推广,建立生态茶园示范基地,着力加强对古茶树资源保护。三是创新茶园套种模式,推广林茶间作模式,推进“森林勐海”建设。四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加强基地建设。

  (三)提升茶产业发展质量。一是完成勐海县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区域公用品牌进行保护,全面促进电子商务和产业升级协同发展。二是实现对茶叶企业质量监管体系全覆盖。实施《勐海县普洱茶失信企业黑名单管理办法》,严格把好茶产品市场准入关。三是设立“中国·勐海茶研究中心”,编撰“勐海县普洱茶地方标准—勐海茶系列丛书”。四是推行普洱茶初制标准化生产达标建设。五是大力发展茶叶深加工,推进茶叶精制企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升级换代。鼓励企业开展ISO、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六是建立县级领导挂钩联系规模以上茶企制度,强化服务抓龙头企业培育。

  (四)提升勐海茶品牌影响力,做强做大市场。一是持续巩固“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成果,着力推进勐海“六大茶山”、茶山原产地保护和品牌建设。二是打造“勐海(国际)茶王节”品牌,丰富茶文化活动,大力展示普洱茶文化内涵。三是推广“茶产业+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的创新运营模式。四是提升名山名茶附加值和品牌效应,设计启用“勐海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勐海logo,切实维护和提高“勐海茶”的市场信誉。

  (五)推动茶产业融合发展,创造“勐海茶+”模式。一是通过茶陈列馆建设、茶艺表演、拍摄影视剧、创作文学作品等方式,深度挖掘勐海茶文化内涵,为推动茶旅一体化发展打好基础。二是大力发展集休闲、观光、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新业态,积极支持企业建成大益庄园4A级景区、雨林古茶坊和勐巴拉雨林小镇等一批茶文化体验园、游乐园和科技园,建成5个名山名茶乡镇和12个特色示范村、古茶精品园。三是开展茶文化“进单位、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基层、进家庭、进部队、进寺庙”活动,着力提高全县人民知茶、懂茶、说茶的综合能力,为全面推进和壮大勐海茶产业打好坚实基础。

  (六)以茶产业助推精准扶贫,实现全民奔小康。一是通过茶产业发展助力贫困群众脱贫。制定《勐海县茶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将茶产业政策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有5791户贫困户23266人种植茶叶6.8万亩,分别占贫困户的76.36%和贫困人口的80.42%,实现茶叶亩产值增收2000元左右。二是强化利益链接的合作关系建立。积极推广兴茶扶贫“雨林古茶坊”模式,打造三产融合发展全产业链条,建设茶坊122座、红茶厂8座,覆盖300余个村1200余户4000余人,吸纳群众就业300余人,辐射带动贫困群众353户1368人,其中收入最高达5万元。另一方面,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等利益链接模式,茶叶龙头企业与5000余户贫困户1.9万人、694个茶叶合作社与6000余户贫困户2.4万人建立了利益链接关系,开创务工岗位2.15万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612名,每个贫困家庭每月增收2000至3000元。

三、成效与反响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评价茶产业。勐海县委、县政府坚持从战略的高度定位茶产业,始终坚持以茶富民、以茶兴县、以茶扬县的思路,全力推动勐海茶产业稳步发展。累计实现2个贫困乡、40个贫困村出列,7278户28554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31%,实现了勐海人因种茶而富,勐海经济因茶而活,茶产业成为解决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茶产业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

  截至2018年底,全县茶园面积809681亩,采摘面积63万亩,有机茶园认证面积4.02万亩,生态茶园61万亩。干毛茶产量2.67万吨,实现农业产值15.2亿元,精制茶产量超2.7万吨。茶农来自茶叶的年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9.52%,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1.29%,贫困户因茶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制茶业税收实现3.4亿元,对全县税收增长贡献率为106.56%。普洱茶面积、产量、产值、税收等持续稳定增长。全县注册登记的各类茶叶经营主体户6206户,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SC茶叶生产企业223家,拥有规模以上茶企17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1家、超亿元的3家。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7件,国家级产业龙头企业1个,通过云南省“质量走廊”评审5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获科技成果奖47项次,所属的“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收集保存了2万多份茶树资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叶种普洱茶种质资源圃和活体基因库。完成勐海野生茶树资源科学考察工作,启动野生茶树资源申遗和栽培型古茶树科学考察工作,对研究茶叶发展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为传承和维护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种茶、制茶及饮茶领域的主体地位贡献了勐海力量。拍摄完成首部以普洱茶为主题的电影,创作《茶王在勐海》《茶花飘香》《茶都勐海》等茶歌,《勐海县茶志》出版发行,勐海五书之《勐海普洱茶》启动编纂。“勐海茶”获批“十大优秀地理标志产品精准扶贫商标”,并作为唯一的云南茶代表参加了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七彩云南茶厂普洱茶入选国家钓鱼台国礼品牌,布朗山班章村、格朗和南糯山村、勐宋南本老寨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万人采茶大赛”“万人制茶大赛”活动成功申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勐海普洱茶以699.8亿元的区域品牌价值荣登全国农业区域品牌榜首,获得“2018中国茶业品牌影响力全国十强县”殊荣,位居“全国茶业百强县”榜首;大益7542普洱茶(生茶)、陈升一号普洱茶(生茶)跻身云南省绿色食品之十大名茶之列。勐海茶业有限公司被评为2018年全省绿色食品“十强企业”,大益茶代表“云茶”亮相外交部云南全球推介会,大益旗舰店连续四年成为“双11”茶行业销量冠军,雨林古茶坊、七彩云南等企业也排在销售排行榜前列。勐海古茶文化旅游公路加快建设,大益庄园茶旅游业资源入选2018“中国旅游好资源”发现名录。以茶为主要元素的湿地公园建成并投入使用,确定大叶种茶树、茶花为县树、县花,“勐海茶”商标、勐海logo得到广泛运用。

四、经验与启示

  立足实际,扎实抓好茶产业发展,让其成为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路径,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体会。

  (一)用科学生态的理念指导茶产业发展。始终坚持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牢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科学发展观,以生态经济引领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抓实茶业生态产业发展,着力发挥靠山、吃山、建设山,靠水、吃水、保护水的优势,优化提升生态茶业产业发展布局,让全县各族群众共享绿色福利、分享生态红利。

  (二)用质量和品牌理念发展现代茶业产业。始终坚持用质量和品牌理念发展茶业产业,通过整合产业资源、组织生产,培育市场主体,实现集约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市场化。一是坚持走环境友好型的适度规模集约化,建设推进绿色生态的稳定茶叶原料基地。二是坚持管理规范化,扎实推行标准化生产,逐步构建原料地有标准、加工有标准、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督的标准化格局。三是坚持生产标准,注重产业精深加工,把低端农产品做优、把高端农产品做精,加快农产品的品种、包装、使用方式便利化、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产品开发,拉长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四是坚持营销市场化。做好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下乡,完善农村整体电商环境、物流设施,逐步构建一个灵活、快速、机动、覆盖面广的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

  (三)用有效组织方式兴旺产业。始终坚持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党委政府的强有力引导,把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提高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坚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走乡村善治之路。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确保自治有效有力,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四)用利益链接机制保障产业。始终坚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龙头企业进村,让每户贫困户都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公司+农户”“协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利益链接模式,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开发,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确保农业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标签: 编辑: 车轶婳
相关阅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

微信订阅号

“178好茶”微信公众号

食罢一觉睡,起来闲聊茶

小农户·高质量·现代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