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黎平特色的茶产业

贵州省黎平县人民政府

2019-05-14 来源: 记者:

  近年来,为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打好产业脱贫硬仗,黎平县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立足“三农”,加快茶产业结构调整,用好一县一业品牌,使茶产业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在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新举措全力推动,走上黎平特色茶产业发展之路。

一、黎平茶产业发展情况

(一)基地情况

  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着力打造“一县一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效益农业,茶叶产业优势进一步凸现。目前,全县投产茶园面积21万亩,无性系茶园面积达到97.6%,茶园面积位居黔东南州首位。

(二)企业及产品情况

  注册有茶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29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9家,州级龙头企业19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14家。全县茶加工厂(点)660余个,标准清洁化加工厂26家。茶产品主要有:黎平香茶、黎平雀舌、黎平扁形茶、黎平红茶、黎平白茶、黎平白叶茶、黎平毛尖、黎平毛峰等。2018年,全县干茶产量12700吨,实现综合产值10.4亿元,受益农户5.6万户16万余人。

(三)茶叶品牌和荣誉建设情况

  2010年,黎平县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名茶之乡”,2010—2017年,分别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2012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2013年度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2014年度中国西部最美茶乡”、“2016年度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2018年中国茶叶百强县”等称号,茶产品在参加“世界绿茶评比”、“中茶杯”、“中绿杯”等名优茶评比中共获得各种奖项60余项。

二、黎平县茶产业的发展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撑,产业脱贫初见成效

  在新建茶园政策(免费提供茶苗和每亩500元基肥和后期管护补助)的基础之上,2017年,黎平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黎平县茶叶产业三年攻坚方案(2017-2019年)》,方案中明确提出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模式:通过茶产叶全产业链脱贫子基金项目实施,贫困户脱贫模式为“2111”和“1131”模式。茶区茶农贫困户采取“2111”模式,即采取收购茶青、流转茶园等手段,使每个贫困户茶园面积达到2亩以上,与1家企业或合作社达成10年以上反租倒包流转协议,在茶园收入不减的前提下,增加茶园管理工资性收入,贫困人口当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茶区非茶贫困户采取“1131”模式,即参建企业解决贫困户就业,1户贫困户至少有1人就业,与企业签订10年以上务工合同(采茶工、茶园管理承包等),务工人员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贫困户每年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以上,每年可解决就业人口5万人以上。

  黎平县农商银行2016年3月推出的“农商茶”信贷产品,极大解决了茶农、茶商的资金难题和融资渠道,为黎平县茶叶产业持续向好发展保驾护航。

  我县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产业布局,着力发展和培育优质农产品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园、示范有机小镇,推进各乡镇、村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以“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的模式带动农业、农村抱团发展。

  为表彰先进,2017年11月,黎平县人民政府对在茶产业工作中带动示范比较好的中潮镇廖湾村、敖市镇果吉村、高屯镇绞便村等5个村授予“茶叶示范村”称号。

(二)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培养全面人才队伍

  近年来,我县每年举办茶叶培训3~5期,涵盖茶园管理、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茶叶审评、茶艺等方面,成功地打造出一支全面多元的人才队伍。

(三)精准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

  2017年,我县成功引进盾安集团(全国500强)、联合利华集团(世界500强)两家优强企业,有力拉动了我县茶产业规模化发展,提升生产组织化水平,延伸产业链。

(四)创新推介方式,拓宽销售渠道

  通过举办各种节日活动对产品进行推介,创建县级电商平台,企业自己创办的网络销售平台,企业开办驻外销售点,发展农村电商,参加各种展销会等方式,不断开拓产品销售渠道。

(五)打造一个市场,树立一张名片

  一是重点打造“中国侗乡茶城”茶叶交易市场。“中国侗乡茶城”于2016年获得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全面开业后将成为黔、湘、桂交界区域的茶产品交易中心、茶文化中心、“互联网+茶”大数据运营中心、茶产业“双创”孵化基地、黎平旅游商品集散地、国家茶叶科技重点实验室、茶叶快速检测中心等。

  二是将“黎平香茶”作为公共品牌重点打造 。打造黎平香茶公共品牌,不仅是黎平茶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省茶产业品牌布局的需要。按照贵州省茶产业十大品牌布局,把雷山银球和黎平香茶将作为黔东南区域的两大品牌进行布局打造。黎平香茶在我县有独特的清香特性和地域特征,目前年产量已达到3000吨左右,量大带动面广,适合大众消费需求,是“老百姓吃得起的放心茶”。通过黎平香茶的品牌打造,成功带动黎平雀舌、黎平白茶、黎平古钱茶、黎平红等知名品牌,全面提升黎平茶的知名度。同时鼓励县内茶企到一线、二线城市开设专门营销窗口,并通过“互联网+”、电视媒体等模式进行广泛营销宣传——目前首批“黎平茶”销售窗口已在西安、重庆落地。2017年12月底,在沪昆、三黎、黎洛等高速沿线投放“黎平香茶”高炮广告7座;2018年1月1日,“黎平香茶 茗侗天下”的形象在CCTV-7《农业气象—农业金品牌》栏目正式亮相。

(六)紧握生态底线,抓好品牌建设

  以打造“有机第一县”为抓手,认真落实化学农药、化肥零增长措施,完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督管理,积极发展绿色生态茶叶。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及各部门的大力监管,黎平县“侗乡雀舌”获得了著名商标称号,“黎平茶”区域公共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三、黎平特色茶产业的经验

(一)抓市场建设,形成产销对接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黎平县为突破茶产业市场瓶颈,于2014年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了占地70亩的“侗乡茶城项目”,总投资8亿元(含房开部分)。目前已经完成一期工程,建成以茶叶交易为重点,其他农产品并行的市场功能平台30000余平米,已有60余家茶叶企业装修入驻茶城,同时建立“网上侗乡茶城”,形成线上线下并重的双重交易平台。中国侗乡茶城的建设运营,将形成“黔湘桂”交界区域以茶叶为主的农产品市场交易中心,对黎平茶产业发展起市场引领作用,进一步突破产销对接瓶颈。

(二)抓示范带动,探索产业脱贫新模式。

  重点推进以黎平县侗乡福茶业公司“辐射带动型”模式,即“一家3~5口人,种植3~5亩茶,年收入3~5万元”的家庭式扶贫模式——企业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公司旗下有8个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5个茶场,出资农民有537人,成员共出资354万元,通过股份合作制的利益联结方式,与茶农的利益联结紧密。农户(贫困户)依托省级龙头企业雄厚的加工、销售实力,夯实茶园基地建设,以股份合作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分工明确又互相监督。企业减少了基地投入,农户也不需要担心加工能力的欠缺和销售的压力,既避免了生产资料的浪费,又让双方在各自业务领域有更好的发展。产业规模的扩大伴随着更多的就业岗位及更大的基地需求,更多人实现就业,很多贫困户通过土地、技术、资金等入股成为股东,收入持续增加,从而实现脱贫。

  “刚开始合作社动员我种茶叶,我心想就那么几片绿叶能赚多少钱,而且前期投资又大,还不如我外出打工强呢。后来看到其他村民种茶叶家庭收入大幅增加,于是在2014年试种植2亩白茶,没想到2017年春季卖茶青就收入了2万元,平均一亩收入1万元,小小的绿叶变成了金叶!”中潮镇廖湾村10组村民吴兴宏高兴地说。此外,该村8组村民牛朝高家2012年利用荒山新建茶园15亩,2017年春卖茶青收入8万元;10组村民瞿祖田,2015年利用干田和荒地种植有安吉白茶和龙井43茶园6亩,2017年春初产卖茶青收入7000元,预计到2020年该户茶叶收入就可达到4~5万元。贫困户一步步实现了自主脱贫。

  这一脱贫攻坚的利益联结模式得到全省茶叶产业的典型模式推广,并受到省委孙志刚书记的点赞。

(三)整合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功能。

  为打破黎平茶产业长期以来“小、散、乱”的生产经营格局,黎平县通过扶贫子基金贷款1.1亿元,以黎平县众合公司(国有平台公司)与黎平县侗乡茶城公司(民营企业)合资组建贵州省黎平侗乡茶城有限公司。主要是通过这家公司来进一步整合黎平200多家茶企的资源,与下游的企业合作基地、合作加工、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监管、统一市场营销等模式,实现资源整合的目标,抱团做大黎平茶产业。

(四)创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加大宣传推介,扩大“黎平茶”的影响力。黎平香茶登录CCTV-7“天气预报”品牌形象广告;“黎平茶”在厦蓉、沪昆、三黎及高铁站等高炮形象广告有10处。同时积极组团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茶叶展销活动,并取得很好的宣传推介效果,并在县内开展多形式的品茗、斗茶、茶艺等茶事活动。

(五)抓基地监管,以品质求生存。

  黎平茶叶品质控制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多年来,黎平始终围绕“干净、生态”,加大茶园安全生产宣传与监管力度,与每家企业签订茶园生产质量监管协议,严格按照贵州省茶园监管投入品进行管控,坚决禁用除草剂和水溶性生长素。


标签: 编辑: 车轶婳
相关阅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

微信订阅号

“178好茶”微信公众号

食罢一觉睡,起来闲聊茶

打造黎平特色的茶产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