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金叶”拔“穷根”

江西省遂川县人民政府

2019-05-14 来源: 记者:

  近年来,遂川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将狗牯脑茶作为“兴县富民的第一产业、脱贫攻坚的第一工程”来抓。通过“政策引导、帮扶带动、机制依托、品牌打造”等措施,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到全县的茶业发展中来,实现精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走出了一条茶业扶贫的新路子。

一、背景与起因

  遂川县位于江西省西南边境、吉安市中南部,东邻万安,南接赣州,西连湖南,北抵井冈山,现辖23个乡镇,309个行政村和33个居委会,总人口62万,国土面积3144平方公里,是吉安市人口最多、国土面积最大的县,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县、罗霄山片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县。全县有贫困村90个,其中深度贫困村8个,贫困人口23170户85818人,贫困率达15.98%,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为改变这一现状,实现脱贫攻坚的脱贫可持续性,遂川县大力扶持狗牯脑茶产业做大做强,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致富,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实力以及地域知名度的提高。茶业是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发展狗牯脑茶产业符合国家农业结构调整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对遂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二、做法与经过

(一)强政策引导,壮大产业规模

  根据我县实际,制定狗牯脑茶发展总体规划,强化政策引导,力促狗牯脑茶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在规划布局上,按照江西省“十三五”十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探索“四个一”(一片茶山、一亩果园、一栏畜禽、一人就业)产业扶贫模式,选择以茶业作为产业精准扶贫主抓手。综合考虑全县气候环境、土壤条件、种植习惯等因素,重点建设西部高山名优茶产区、北部生态有机茶产区、东部绿色高产茶产区,到2020年,茶园总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规划,将2.4万户中1/4即6000户,按平均每户发展2亩的规划,再落实1.2万亩茶业扶贫任务,努力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的目标。在政策扶持上,出台《遂川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遂川县狗牯脑茶产业发展奖补办法》《遂川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奖补办法》等政策文件,制定“特惠制”扶持措施,降低奖补门槛,提高奖补标准。县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建立“狗牯脑茶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茶叶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品牌宣传、设备升级、投资创新等项目奖补,建立了从基地建设到市场销售一条龙扶持的财政奖补机制。对贫困户发展茶产业,新种茶叶1亩以上,成活率达85%以上,每亩奖补1000元,即第一、二、三年依次奖补500元、300元、200元;实施茶叶低改1亩以上,每亩奖补500元。同时,整合涉农资金对茶叶基地的道路、排灌、观光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扶持,推进茶旅一体化。在考核评比上,把茶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列入乡镇和县直单位综合考评重要内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该年度的农业农村工作不得评先评优。

(二)重帮扶带动,提升发展能力

  为提高贫困群众种茶、制茶、售茶积极性,全力实施精准帮扶,做到政府来扶、干部来帮、社会力量来带。一是政府扶,健全配齐以服务茶叶种植加工为重要内容的乡镇农技推广站,补充了一批茶叶技术专业人员;借助全国“雨露计划”改革试点的机遇,全面开展以产业技能提升为重点的技术培训工作,加大对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管理技术的培训力度,做好技术咨询、指导等服务工作,帮助指导群众提高增收致富的本领,逐步形成以技能联系服务群众的扶贫新模式。鼓励引导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正规中长期职业教育和短期技能培训,力争每户有条件的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特别是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技术。二是干部帮,建立了干部“9753”责任帮扶精准扶贫机制。按县级干部“1+9”、科级干部“1+7”、股级干部“1+5”,一般干部“1+3”标准,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原则上按每户贫困户不少于5000元的标准落实产业帮扶资金,直接帮扶发展以茶叶为主的富民产业,限期脱贫摘帽。帮扶工作中,千方百计引导贫困户将产业资金投向专业合作社或产业发展互助社等合作组织,避免“撒胡椒面”浪费资金。三是社会力量带。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扶持带动茶产业发展,如争取长江商学院等社会力量在我县戴家埔乡阡陌村启动长江公益·狗牯脑善茶项目,设立茶学助学基金,资助贫困户子女免费就读于漳州科技学院茶学专业,帮助我县培养一批茶专业人才,夯实茶产业基础助推脱贫攻坚。

(三)建机制依托,助力群众脱贫

  不断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的组织作用。为了扶持经营主体发展,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优先安排设施农业用地,实行免费注册登记、财政奖补、税负优惠和信贷保险扶持,财政惠农信贷通优先向新型主体倾斜。一是对自身有条件发展茶叶产业的贫困户,在茶叶基地建设、茶苗提供、技术指导等方面予以帮扶奖励,县财政对贫困户贷款按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100%给予贴息。二是对那些自身条件不足,难以独自发展茶叶产业的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和贫困户自身种植的“三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茶产业;通过股份联结、租赁联结、订单联结、服务联结和劳务联结等方式,构建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三是积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对吸收贫困户以债权或股权形式投入,并确保年收入不低于债权或股权金额的8%的,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且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就业合同的,或与贫困户新签订1年以上种苗供应、技术指导、回购协议的;以及直接帮扶贫困户脱贫增收每户每年获得扶助不低于2500元的新型经营主体,可申请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最高额度不超过500万元。对其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县财政按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

(四)重品牌打造,拓宽产品市场

  注重市场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解决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注重宣传推介。聘请著名表演艺术家唐国强为狗牯脑品牌形象代言人和我县扶贫形象大使,在中央电视台、高速、高铁、机场、火车站投放狗牯脑茶广告,每年组织一次形式不同的狗牯脑茶品茗推介会,开发狗牯脑红茶等新品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品牌保护。出台《狗牯脑茶包装管理办法》,修订完善品牌共享准入细则,采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企业商标”母子商标形式,对狗牯脑茶产品进行“实名认证”,逐步推进狗牯脑茶包装标志标识使用规范化,形成元素统一、品类多样、个性鲜明的茶产品体系。推广使用狗牯脑茶二维码防伪溯源标贴,要求各狗牯脑品牌共享企业在其销售的狗牯脑茶产品外包装上加贴该防伪标贴,努力做到“一品一标”。注重创新营销。积极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助推茶叶营销,大力发展“农村e邮”,把村淘服务站开进贫困村,将农民富余、优质的农副产品放在网络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解决当地农民有农产品无销路的问题。

三、成效与反响

(一)茶业已成为遂川富民强县的第一产业

  抢抓机遇,强化措施,百年品牌狗牯脑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县茶园面积已由2010年的不足7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6万亩;茶叶年产量由原来的800吨增长到8000吨,产值达20亿元;品牌价值由2010年收归国有时的1342万元到如今的19.63亿元。形成了遍布东南亚、俄罗斯、格鲁吉亚及覆盖全国各地的市场营销网络和春夏秋三季产茶、早中晚品种齐全、红青绿品种众多、高中低档次皆有的茶产业格局,带动了全县,全县近10万人从事茶业相关行业。可以说,狗牯脑茶业已经成为我县富民强县的第一产业。

(二)茶业已成为遂川产业扶贫的首要产业

  通过大力推广“茶叶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贫困户以资金、土地、劳务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通过参与实际生产经营,持续获得股份红金、土地租金、劳务薪金等多重收益。贫困户参与茶叶种植、管理、采摘、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扶贫的生动格局已形成。目前,全县共有34个茶产业扶贫基地(其中县级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3个,乡级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5个,村级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6个),有4000多户贫困户发展茶产业,实现贫困户年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三)茶业已成为遂川对外交流的重要名片

  全县以“茶”为媒,不断向外界宣传遂川、推介遂川,狗牯脑茶在获得世博会及各类评比活动金奖茶等一系列荣誉的同时,我县先后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产业示范县。同时,茶元素已经成为我县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茶叶和遂川梯田观光旅游、温泉疗养旅游相得益彰。

四、经验与启示

(一)务必坚持因地制宜,精准选择脱贫产业

  产业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持之以恒的、漫长的、专一的培育发展过程;脱贫产业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当地不同的资源禀赋以及贫困户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精准选择老百姓易接受、基础好、效益高、可持续的产业。切忌未试先行、盲目跟风、急功近利发展新兴产业和风险指数高的产业。

(二)务必坚持群众主体,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产业发展必须以群众为基础、为主体,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才能确保产业的覆盖面,才能成就大产业、大格局;产业扶贫必须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只有千方百计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才能实现稳定脱贫。

(三)务必坚持党政主导,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产业发展必须由各级党委政府牵头抓总,在人力、物力上加大投入,在体制机制上顺应时代、适应市场、满足群众,只有千方百计营造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才会使产业经久不衰,才会实现“政府得民心、企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的三方共赢目标。

(四)务必坚持企业引领,完善利益联接机制

  市场主体是产业链建设的关键“纽扣”和核心力量,产业扶贫必须发挥市场主体的引领帮带作用,把企业与贫困户紧密相连,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实现企业发展与农村脱贫互惠双赢,才能让资源变为产品,产品变为商品,商品变为收入。


标签: 编辑: 车轶婳
相关阅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

微信订阅号

“178好茶”微信公众号

食罢一觉睡,起来闲聊茶

种“金叶”拔“穷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