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资源优势 推动产业升级 促进茶农增收
——蒙顶山茶转型升级做法及成效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农业农村局

2019-05-14 来源: 记者:

  雅安市名山区位于成都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通往“三州”(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及西藏、云南的咽喉,幅员面积614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92个行政村,总人口27万,其中农业人口22万。名山是川茶的主产区之一,茶业种植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名山依托茶叶资源优势和茶园生态本底,坚持“茶为引擎,激活资源,吸附资本,撬动全局”的产业发展思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百公里百万亩茶产业带建设为载体,通过茶业转型升级撬动乡村发展振兴,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一、茶产业基本情况

  名山是世界人工种茶的发源地,有着丰厚的茶文化底蕴,“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千古流传。一是蒙顶山茶种植历史悠久。名山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西汉末年(公元前53年),植茶始祖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养栽种野生茶树,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二是蒙顶山茶文化底蕴深厚。历经数千年发展、孕育、积淀,蒙顶山茶形成了独特的茶祖文化、禅茶文化、贡茶文化、茶马文化、茶技文化等“五大茶文化”。蒙山派茶艺“天风十二品”和茶技“龙行十八式”,被誉为中华茶艺和茶技的绝世“双璧”。咏赞蒙顶山茶的诗、词、歌、赋多达2000余首,居国内咏茶作品之首。2008年,在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蒙顶山被确立为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三是蒙顶山茶产品品质优良。名山区被公认为是全球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之一,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的蒙顶山,造就了“蒙顶山茶”清雅醇和的出众品质。“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叶胜醍醐”,“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蒙顶山茶色、香、味独具一格,享有“仙茶”美誉,被视为茶中极品。蒙顶山茶从公元742年即确定为皇家贡品,从唐至清历经1169年从未间断。四是蒙顶山茶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1959年,“蒙顶甘露”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81年,“蒙顶”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2002年,“蒙顶山茶”图文商标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2012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在2017年5月举行的首届中国茶业博览会上,“蒙顶山茶”区域品牌喜获全国十大区域公用品牌殊荣。蒙顶山茶现有茶园面积35.2万亩,人均1.47亩,有90%以上农户种茶,约75%的人口从事茶产业。2019年,蒙顶山茶品牌价值达33.65亿元,名列四川第一,全国第八,产品远销全国32个省份,综合产值达58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明晰发展思路

  茶叶是名山文化之魂、兴业之基、富民之本、强县之路,茶产业是我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编制了《蒙顶山茶转型升级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确立了“茶业立区、工业强区、城市兴区、开放活区”的发展思路;明确了“以茶业为引擎,旅游和康养双轮驱动,工业为持续动力”的三产融合发展定位,把名山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的有效供给,推动名山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落实发展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区长力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区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雅安市名山区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构建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县级干部分头具体抓、各成员单位落实抓的工作体系,明确了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对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的工作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形成了全区上下一盘棋全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

  2.落实资金,助推发展。区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茶叶专项资金,用于茶叶产业公益性、基础性项目的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用于全区茶业提升工作。按照“整合项目、聚集资金、整体打造、综合示范、集中成片、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重点突出、各司其职”的原则,整合除各种直补农民的普惠制资金、有特殊用途的救灾资金以外的农业、林业、水利、农机、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村公路建设、农业基本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支持茶叶产业发展。

  3.建立激励机制。区委、区政府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名山县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蒙顶山茶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雅安市名山区茶叶加工企业转型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对达到区委、区政府规定发展标准且管理规范的企业、合作社及取得重要科技成果的单位均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茶产业发展,确保各项激励政策有据可依、有标可循、有效可行。

(三)围绕“茶+基地”主线,加强“蒙顶山茶”产业基础

  以建设现代茶叶产业基地为抓手,积极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着力打造现代茶产业。一是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以来,全区累计整合灾后重建项目和涉农项目资金6.8亿元,撬动社会资金近12亿元,全面推进茶叶基地道路、沟渠、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健全的茶业基础设施体系。全区茶园面积达到35.2万亩,占全区耕地85%以上,茶叶产量达4.99万吨,名山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绿茶第一区,2015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茶都”。二是坚守茶业安全底线。实施茶产业质量监管“13122”工程,即完善1套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推动茶办、茶业局、乡镇茶技员职能职责整体联动;强化茶叶企业、基地、品牌3大联盟建设;在每个乡镇建立1个不少于500亩的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农机专业、茶叶基地2个合作社,实现农资监管(确保零高毒高残,零超标)、养殖污染治理(零排放、零污染)2个加强。全区27万亩茶园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验收,被整体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名山先后被评为国家“星火计划”优质茶产业化示范基地区、全国首批标准化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和首批全国创建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

(四)夯实茶业科技支撑,增强茶产业核心竞争力

  适应茶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强化茶业良种培育等基础性茶业科技的研发攻关,创新茶业技术体系,全面提升“蒙顶山茶”科技水平。一是加强茶业科技研发。强化茶苗良种选育、栽培管理等茶产业基础科技研发,近年来先后取得茶产业方面专利50余项,部分成果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建成四川最大的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西南最大的茶树基因库——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单位合作,收集茶树种质资源2200余份,引进茶树品种220份,先后选育和合作选育出蒙山系、名山系、名山特早芽213、川茶系、天府系等四大系列14个省级茶树良种(其中国家级茶树良种2个)。成功研发“高密高效茶苗繁育技术”,亩出圃合格茶苗30万株,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大力推广茶业科技。健全“区—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强化茶树良种推广,实施品种老化茶园、低产低效茶园品种改良计划,全区茶园良种化率达到98%,茶鲜叶亩产量达644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全区每年可繁育出圃无性系良种茶苗15亿株,远销周边省市,成为全国茶树良种区域试验点和全国第一批区域性良种(茶叶)繁育示范基地。三是推进茶业机械化种植。通过茶叶种植机械化推广试点示范、落实机具扶持政策等措施,大力推广茶园机剪、机修、机耕、机防“四机”配套集成技术,全区茶业种植机械化率达到98%。结合茶园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大力推广茶业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31个,累计扶持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茶业主体400余个购置大型农机,进一步提高茶业种植机械化水平。

(五)围绕“茶+品牌”主线,深化“蒙顶山茶”市场拓展

  坚持市场导向,适应消费升级,不断提升蒙顶山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大力培育区域品牌。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战略。以“蒙顶山茶”为公共品牌,发挥多种媒体宣传作用,建立全时段、宽受众、立体化品牌传播格局,打造“千秋蒙顶·千年贡茶”的蒙顶山茶金字招牌。建立品牌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茶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创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全区现有茶业注册商标455个,其中“蒙顶山茶”、“蒙山”、“蒙顶”3件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获得著名商标称号10件,知名商标称号14件。全区推广使用“蒙顶山茶”品牌企业51家,品牌销售额达5.5亿元。二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实施蒙顶山茶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建立企业培育库,实施“一个企业、一个联系区级干部、一批联系服务部门”的培育机制,推动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全区通过QS认证茶业企业85家,规模以上企业18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实现茶叶加工产值23.7亿元,形成了种类齐全、工艺精细、差异化发展的产业格局。由雅安市、名山区两级政府共同出资1亿元组建四川蒙顶山茶业有限公司,成为“蒙顶山茶”品牌运营商。公司拟引进川投集团控股,计划3年内投入建设开发资金约6亿元,到2020年公司资产规模力争超过10亿元,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强化特色产品开发。适应消费升级大趋势,发挥四川蒙顶山茶业公司等龙头企业作用,在保持甘露、毛峰等传统产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以名山最具特色的黄芽为基料的高端禅茶系列、以雅安最具特色的藏茶为基料的黑茶系列和以适应当下新兴消费群体的雅红系列,通过特色产品的推出,促进品牌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助推蒙顶山茶品牌价值进入全国前十位。

(六)围绕“茶+互联网”主线,提升“蒙顶山茶”创新能力

  结合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用互联网思维全方位提升改造蒙顶山茶产业链,促进蒙顶山茶上档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提升改造茶业基地。积极推广茶园物联网管理系统,建立示范茶园800余亩,实现茶园节水灌溉、病虫防治自动化,每亩茶园降低肥料、农药投入150元,亩收入增加600元以上。探索建设茶园基地创客服务中心,鼓励游客和返乡创业青年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茶产品生产销售、茶旅游等方面的创新创业,促进茶园业态丰富和茶农增收致富。二是提升改造茶业市场体系。建成全国唯一的茶业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蒙顶山茶叶交易所,为全国茶叶及相关产品交易搭建一个高效、公开、公平、高效的投融资及茶叶类商品智慧贸易平台。该所被选定为全国茶叶商品价格与指数的唯一采集平台,成为中国茶叶商品的“定价中心”,有力提升了蒙顶山茶知名度。三是提升改造茶业生产企业。积极开展“互联网+”现代茶业企业行动,引导和鼓励茶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全区自建电商平台实现互联网销售企业达3家,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互联网销售企业达1000余家,茶业在线销售额达9.5亿元。建立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茶业企业8家,建立产品质量溯源系统5家,茶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七)促进茶旅融合发展,强化茶产业增收带动

  紧紧围绕“以茶为本、文化为魂、茶旅融合、生态康养、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拓展茶业功能,加快推进以“茶”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推动茶业旅游融合发展。一是推进景区茶区一体化。通过“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茶山变金山”,打造“花香茶海”,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成一条85公里的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在走廊上分步打造科普茶乡—牛碾坪、骑游茶乡—红草坪、浪漫茶乡—月亮湖等7个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茶乡组团,同时在走廊上培育了若干个休闲农场、茶家乐、茶庄,辐射带动了沿线12个乡镇近15万群众广泛参与共同致富,形成了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茶旅融合、全域旅游的发展格局。名山被命名为“国家茶叶公园”、“全国最美乡村示范县”、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中国南丝绸之路蒙顶茶乡风情游”被评为全国十佳茶旅路线。二是推进茶旅文化一体化。按照“月月有活动、四季有主题”的思路,围绕打造“南丝绸之路”大香格里拉休闲度假旅游集散地、“茶马古道乡愁之旅”—蒙顶山茶乡风情旅游目的地和茶修生态康养目的地,积极组织开展“生态名山·精彩四季”系列活动。围绕“春·采茶”,组织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暨世界茶商大会、茶马古镇风情客栈体验周活动;围绕“夏·纳凉”,组织纳凉蒙顶山活动和茶乡青春相约帐篷节;围绕“ 秋·骑游”,组织骑游茶间风情游和蒙顶山禅茶大会;围绕“冬·喝汤”,组织茶乡羊肉汤美食节和茶膳大赛,大造声势,强势推介蒙顶山茶文化旅游。三是推进茶旅康养一体化。抢抓雅安纳入全省康养产业创新发展核心区机遇,加大旅游供给侧改革,错位发展中高端旅游功能设施和茶修康养产品。发挥蒙顶山禅茶文化底蕴深厚优势,在蒙顶山核心景区与城区过渡带规划建设7~8平方公里的蒙顶山茶文化旅游产业园,落地建设花间堂蒙顶山禅茶文化体验中心暨茶马司精品文化旅游小镇、正山堂长物文化体验馆、德仁堂蒙顶山康养幸福小镇等项目,做实禅茶文化旅游。引入川交投下属企业合作开发百丈湖,分期实施鲜花谷湿地公园、茶溪谷体育公园、茶马司古文化小镇等项目;依托省级湿地公园清漪湖包装旅游康养项目加快景区招商,落地高端旅游、颐养社区等项目,切实推进茶修康养产业发展。

三、取得的成效

(一)茶旅融合提速增效

  一二三产业在农村的深度融合,让名山走上了“景区茶区一体化”路子,初步建成“茶中有花、花香茶海、色彩纷呈、四季辉映”的中国茶都;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茶业带建设水平持续提升,新建12公里精品旅游环线,新增打造“浪漫茶乡—月亮湖”组团,建成过溪老家、遇见·芳华等10家特色民宿;迈出了“茶旅品牌一体化”步子,“一山(蒙顶山)两湖(百丈湖、清漪湖)”开发取得实质进展,以“中国至美茶园绿道”、“牛碾坪茶旅综合体”为亮点的茶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初具雏形,“中国南丝绸之路·蒙顶山茶乡风情路线”被评为“中国十佳茶旅路线”,“世界茶源—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获“2018年度全国茶旅金牌路线”称号。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获“中国茶事样板十佳”;名山被互联网新闻中心评为“全国最美乡村示范县”,获得了“全国重点产茶大县”、“中国茶都”、“世界最美茶乡”美誉。全年接待游客520万人次、增长15.0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亿元、增长31.25%。

(二)实现了农业“增值”

  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产值持续增长,实现农业增加值18.3亿元、增长3.8%。夯实了茶叶种植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基础,实现了茶叶全产业链的效益提升,茶业综合产值达58亿元; “蒙顶山茶”品牌价值33.65亿元,位居全国第八。

(三)实现了农民增收

  通过茶业转型升级推动茶旅融合发展,降低了产业风险的同时拓展了增收渠道,为老百姓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截至2018年,全区共有各类茶家乐、家庭农场85家,带动就业近千余人,实现经营性收入2.82亿元,实现全区农村人均增收45元;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69家、种养大户达350户,带动就业7.2万余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272元,其中人均茶叶经营性收入7700元以上,农村各项存款余额50.57亿元。农民增收结构优化,实现从单一的鲜叶收入转变为茶旅融合发展带来的复合性多元化收入结构,采摘体验、餐饮住宿和茶产品销售收入占比逐步提高,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四、下一步工作

  按照“茶业立区、工业强区、城市兴区、开放活区”发展思路,着力“两城驱动、一带连接、一环贯通”全域发展空间布局,立足建设茶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承接成都产业转移桥头堡、成都大都市区康养休闲目的地,着力围绕茶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市场化、融合化,持续抓好茶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养宜商“中国茶都”

(一)着力规模化

  加强茶园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建标准化机修机采茶叶基地2万亩,改造老化退化茶园5万亩,茶叶产值提升5%以上;完善茶叶质量监管体系,建设有机茶叶基地2000亩,新增绿色食品认证5个,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二)着力组织化

  持续夯实茶叶质量安全监管“13122”工程,做实茶叶基地联盟、企业联盟、品牌联盟;发挥“陈宗懋院士工作站”、茶叶科技专家大院引领作用,深化与省茶科所、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叶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基地建设,强化茶叶基础性科技攻关,加快新技术成果推广及转化;启动中峰乡、茅河乡等乡镇为农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新增茶园托管面积5万亩。

(三)着力品牌化

  深度推进蒙顶山茶品牌化发展战略,擦亮“千秋蒙顶·千年贡茶”金字招牌;大力实施“蒙顶山茶+企业品牌”双商标战略,申报中国驰名商标1件、四川著名商标2件。

(四)着力市场化

  完成“世界茶都”茶叶交易市场、川西茶叶仓储物流中心建设,新建3个鲜叶交易市场;积极支持茶企拓展国内外市场,力争5家茶企实现外贸出口。

(五)着力融合化

  在牛碾坪、月亮湖等地打造多个手工茶制售组团,推出多种创意茶产品和旅游商品;加大茶业综合体、茶庄等培育力度,鼓励茶农多元化经营;积极创建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标签: 编辑: 车轶婳
相关阅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

微信订阅号

“178好茶”微信公众号

食罢一觉睡,起来闲聊茶

立足资源优势 推动产业升级 促进茶农增收
——蒙顶山茶转型升级做法及成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