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分工推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浙江省松阳县农业农村局

2019-05-14 来源: 记者:

  浙江松阳县位于浙江西南部,瓯江上游,全县土地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街道401个行政村,总人口24万,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在这里,好山好水蕴育了好茶、美茶。松阳茶叶源于东汉,盛于建国后,兴于改革开放后。如今有茶叶面积达12.85万亩,从事种植、加工、销售的“正规军”各司其责,业有专攻,环环紧扣;衍生的茶苗商、茶机商、茶园“理发师”、采茶工中介等“同盟军”,分工日趋细化、专业化。从销售常规的茶苗、茶枝、成品茶,到医药保健、食品、养殖等吃茶用茶领域的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如今,还有融入了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的“茶休闲生态产品”,一二三产联动,色色俱全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效益日益显现。2018年,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108.1亿元,呈现了全县40%人口从事茶产业,50%农民收入来自茶产业,60%农业产值来源于茶产业的产业发展格局,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富裕了一方百姓,茶农幸福感、获得感以及以“茶”为鲜明特征的城市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为田园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强劲的“茶”动能。

  起因:一茶抵十粮

  松阳产茶悠久,但因受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制约,早期茶叶只是当地农民的一种副业和土特产。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趋旺的茶叶市场需求,引进推广银霜、乌牛早等无性系良种在大田种植,种茶效益显现,亩均效益2500元,相当于种十亩粮食的效益。“想要富,种茶树”。茶叶取得的显著经济效益激发了农民种茶的积极性,掀起了茶叶基地开发的高潮。松阳的茶叶重新勃发生机,围绕“茶”字做文章,成为松阳农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心。从政府鼓励扶持种植茶叶,到一茶抵十粮经济效益显现后,农民们自发种植茶叶,通过实施茶树良种化工程,低产茶园改造等,借助科技从源头上确保茶叶品质。从2000年开始,松阳茶叶进入迅速发展期,面积,产量,产值增长迅速,茶园面积从2.5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10.9万亩,十年间,年均增长8400亩,增长了4.36倍,茶叶产值从7000万元增加到64300万元,增长了8.19倍。在茶园面积发展到一定量的时候,松阳茶产业开始了稳定面积,提质增效的发展路径。茶叶经济出现了三产联动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茶业收益一次次被刷新,真正是一张叶子,富了农民。

  做法:精细化产业分工,一二三全产业链发展

  1.生态引领,做精做优

  以科技为支撑,绿色生态为引领,做精做优一产。一是实施茶树良种化工程。从茶树新品种引进、母本园基地建设、良种选育入手,进行良种培育推广和老茶园改造。90年代初建立茶树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场、茶树良种苗圃基地等,大力培育和推广银猴、白茶、龙井43、迎霜、乌牛早、浙农139、中茶108等适应性强、品质优、效益好的无性系良种,使我县的茶叶良种率从2000年的56%增加到2018年的95.72%,良种茶面积位居全省前列,成为 “浙江省良种茶之乡”。二是优化茶类品种结构。积极推进茶树品种结构调整,实行早中晚品种搭配,进行多茶类组合生产,至今已形成松阳银猴、银猴白茶、银猴龙剑、银猴山兰、松阳香茶、松阳红茶等茶类新品种,有效提高松阳茶业的效益。三是开展新型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从2006年开始,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发,开发了茶园地力管理和配方施肥信息系统,实现了茶园资源的数字化、可视化、动态化管理。针对松阳土壤现状,提出了 “减氮、控磷、增钾、补镁”的施肥策略,同时引导企业建立乡村配肥供肥站点,向农民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配肥供肥服务,指导农民科学用肥,为全县农民提供免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四是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从2002年开始,实施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政府免费提供色板、性诱剂、杀虫灯等设施设备诱杀茶树病虫害,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防治、生态防治等,引导茶农科学用药,减少农药防治次数及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产品质量。五是推进茶叶机械化作业进程。针对茶园机械管理水平低、采茶工紧缺日益严重的问题,政府鼓励茶农购买机采机剪设备,开展配套技术研究。六是改善茶园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能力。通过改善茶园道路、沟渠,安装茶园防霜扇、喷灌、间作等设施,改善茶园小环境,逐步提高茶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规范提升,做大做强

  大力实施强龙兴农战略,致力于培育一批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龙头企业,逐步实现茶叶加工由粗散向精深的转型。一是推进茶厂改造提升。当前,全县有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厂3000余家,小到家庭作坊,大到投资上亿元的规模企业都有,零零散散,处于数量扩张型发展模式。为加快松阳茶叶加工业向规模效益型转变,自2004年起,按照“淘汰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的原则,全面开展茶叶小作坊整治工作,累计完成标准化茶厂改造200余家,其中5家列为省级标准化示范茶厂,5家列为省级标准化名茶厂。二是推进加工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茶叶初制加工园区和精深加工园区,改善茶叶加工环境。启动竹客口、赤寿茶叶初制加工园区和十五里茶叶精深加工园区建设工程,目前,全县拥有规模精深加工企业9家,产品涉及速溶茶、茶粉、茶食品、茶保健品类。三是推进技改提升工作。大力扶持茶叶规模加工型企业的标准化生产线技改提升,推进全县茶叶加工由单机作业向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的加工流水线转变。目前,全县已改造投产松阳香茶连续生产线4条,扁形名茶连续生产线4条,红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4条,连续化加工走在全省前列;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3家,省级骨干龙头企业4家;有4家茶叶生产企业分别通过了ISO9001、ISO14001认证、HACCP认证和ISO22000认证等认证。通过茶厂规范建设,全县茶叶加工企业除消耗了全县所有的茶青原料外,全年生产需要的茶青原料40%以上来自外地。

  3.市场引导,做多做兴

  良好的市场体系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一直以来,我县都将市场体系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狠抓浙南茶叶市场建设。我县成功培育浙江省交易量最大的茶叶市场——浙南茶叶市场,先后被命名为农业部定点市场、浙江省重点市场、浙江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浙江省四星级文明规范市场、中国绿茶第一市、全国百强商品贸易市场等。如今的茶叶市场始建于1993年,三易其址,2005年初,占地110亩的浙南茶叶市场新建完成。市场内有店面200间、摊位1万个,并拥有完整的电子商务、信息网络、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2018年,市场交易量7.91万吨,交易额57.9亿元,实现交易额交易量连续十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各地有4000多名茶商常驻市场,辐射和带动浙江及全国主要产茶地福建、湖北、江西、安徽、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市1000余万亩茶园,惠及茶农150余万人,销售网络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二是狠抓茶青交易市场建设。不断推进茶叶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在重点产茶乡镇建立了全国首创的茶青市场。目前全县有规模化茶青市场3个,全县95%以上青叶通过茶青市场流通。三是狠抓网络市场建设。2013年,松阳香茶产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落户松阳;2014年,开通网上浙南茶叶市场起,入驻茶企达143余家,其中2016年实现交易额3.05亿元。初步建成了以浙南茶叶市场为中心、乡镇茶青市场为骨干、县外茶叶直销窗口为依托、网上销售及上市交易为补充的茶叶市场网络体系。

  4.品牌打造,做深做远

  我县致力打响松阳茶叶品牌。“松阳银猴”品牌自1984年注册以来,先后荣获省级名茶、国际文化名茶、中国精品名茶等20余张金名片,其品牌也被认定为“浙江区域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成功入驻中国茶叶品牌馆。2016年,“松阳银猴”品牌价值再创新高,以22.7亿元位居全市茶叶品牌价值首位、全省第4,全国第17。一是外出组团参加茶叶推介会。2000年以来,在县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我县每年投入巨资打造“松阳银猴”品牌,组织企业参加各大中城市的茶博会以及香港、泰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外的茶事茶会活动。2001年,首推“松阳银猴、松阳香茶、银猴白茶、银猴龙剑、银猴山兰”的产品品牌体系。二是县内举办大型茶事活动。从2008年开始,连续12年举办规模宏大的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邀请业界著名的茶叶专家、全国各重点产茶地领导、茶人、茶商,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洽谈会、论坛等形式,“以茶会友、以茶怡情、共话发展、共促经济”,努力把松阳茶叶推向全国,提升品牌形象,实现松阳茶叶从产品向品牌转变。三是狠抓茶叶专卖店建设。在建好、管好县内市场的同时,制订了扶持政策,鼓励茶商到省内外城市设立银猴茶专卖店,拓展银猴茶销售渠道。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济南、石家庄、青岛等城市建立了100多家专卖店,与外地市场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和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了松阳银猴、松阳香茶与全国大市场的对接。

  5.茶叶+,做亮做广

  构建“茶叶+”模式,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多元产业。一是推动“茶叶+旅游”融合发展。茶叶是松阳的一大特色,茶园本身就是赏心悦目的公园,为此,通过加强茶园生产性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民宿通过“吃、住、行、游、购、娱”要素的合理集聚的休闲观光农业得到了的发展。2013年,建成了大木山骑行茶园4A景区,每年承办举行省山地自行车大赛,此外还有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碧云天休闲农庄也已建成。二是推动“茶叶+民宿”融合发展。近年来,休闲旅游在不断兴起,茶旅游发展的同时,民宿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茶家乐)不断涌现,如云上平田、茶隐、小茶姑娘、茶田李下等。三是推动“茶叶+文化”融合发展。以茶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的主题活动不断增加,茶已与松阳的道教文化、耕读文化、养生文化等融合,在松阳已创作了《松阳茶歌》、《茶山情歌》、《银猴飘香》、《欢迎你到茶乡来》、《茶颂》等一批茶歌、茶舞;编辑出版了《松阳茶文化》、《中国茶产业范例——松阳茶》、《松阳茶韵》、等书籍、资料,以及《月宫调》、《采茶歌》等有关茶的传说故事和音乐;发展经营性茶馆10余家,培育了绿茶餐厅、孟佳缘茶楼等一批特色餐饮,以茶香小镇为载体的特色项目也已启动建设。

  6.产业服务,做细做透

  为了促使松阳茶叶生产尽快走上产业化轨道,松阳县委县政府极为重视。一是设立组织机构。县政府于2001年专门成立了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2007年,抽调茶叶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科级的茶叶产业办公室,进一步加强对茶叶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同时在全县15个重点产茶乡镇建立了相应的服务机构,并分别挑选了 1—2名技术人员担任茶叶辅导员。通过建立、完善服务组织,确保茶叶产业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出台扶持政策。十几年来,在助推茶产业的发展上,根据不同的阶段特点,不断调整政策措施。2001年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良种茶基地建设、标准化建设,充分激发农民种茶积极性。 2004年,在种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适时把扶持重心放到茶叶的加工环节上,把政策扶持重点放在初制茶厂优化改造、无公害建设和QS取证上。 2008年开始,拨出专款对县内外茶叶流通大户进行奖励,每年对松阳籍和外地籍各10名最大的茶叶经销商进行奖励。2013年,把产业政策扶持的范围拓展到了茶叶网店、标准化建设、土地流转激励等方面,十几年来,共出台各种产业扶持政策文件近20个,涉及了茶叶主体培育、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标准化建设、品牌建设、流通体系建设、土地流转、大学生创业、电子商务等各个方面。三是构建产业平台。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等搭建各类技术平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打造“松阳茶师”劳务品牌,定期开展“种茶状元”、“采茶状元”、“制茶状元”评比活动,营造科技兴茶的浓厚氛围,有效提升茶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浙江率先开展茶园抵押贷款业务,解决茶农融资难问题。开展茶园保险试点工作,增强茶农抵御风险能力。颁布实施茶叶标准规范,鼓励企业开展各项认证。建设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从茶园到茶杯,从茶杯到茶园”的全程双向监控。

  经验与启示:凝心聚力 一抓到底

  茶产业是松阳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产业,实现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小茶叶在保障大民生,小茶叶形成大市场,小茶叶塑造大形象,小茶叶推动大融合,为松阳的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松阳茶业的快速发展,走的是差异化路径,它的形成发展具有四大特色:一是坚强的政府支持。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产业持续向上发展的坚强后盾。松阳茶产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以来,得到了历届县委县政府一贯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产业政策、土地、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都给予了茶产业不断的支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全县上下凝心聚力,一抓到底,推动了松阳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强大的市场引领。被誉为“中国绿茶第一市”的浙南茶叶市场,为松阳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市场保障。全国各大主要产茶省的茶叶到松阳茶叶市场集中交易,而后又通过浙南茶叶市场发往全国各大消费市场。三是细化的产业分工。随着产业的发展成熟,种植、加工、销售的分离,催生了茶叶青叶市场的形成,同时专业化的分工更有效地促进了技术的精益求精,实现了术有专攻。四是完善的产业链条。松阳茶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茶叶在松阳已不单单是种植、加工和销售,它向前拓展至茶机制造,向后延伸至茶叶有效物质提取、茶食品保健品开发、茶工艺品制造、茶酒酿造、茶叶修剪枝、茶渣废弃物作为饲料、肥料等的利用,真正实现了茶叶“全价利用,跨界开发”。




标签: 编辑: 车轶婳
相关阅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

微信订阅号

“178好茶”微信公众号

食罢一觉睡,起来闲聊茶

精细分工推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