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茶学发展新时代——

郭桂义:从“学茶体会”到“授茶经验”

2019-09-10 来源: 《茶博览》杂志 记者: 郭桂义

  今年是茶学高等教育创办80周年,也是我学茶40周年。回忆当年在安徽农学院读书,有几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对我以后的工作影响很大。

  我1963年出生在一个不产茶也不喝茶的地方——河南省辉县。1979年的夏天,作为一个读了9年中小学的高中应届毕业生,我一心想学工不愿学农、不想当老师,志愿填报的都是工科院校和专业。因为高考成绩、服从调剂院校和专业,较晚的时候,已经准备复读的我接到了安徽农学院茶业系机械制茶专业录取通知书。当年9月,从来没喝过茶的我,很不情愿地去安徽农学院报到。4年后,1983年7月,我被分配到当时的信阳农业学校(大专班),现在的信阳农林学院,从事茶叶的教学工作,同时也开展一些茶叶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1983年7月毕业合影,第一排,陈椽教授(左10),郭桂义(第三排,左10)

  学习工科基础课程,以经营管理人才培育为主

  我们的专业叫“机械制茶”,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委托安徽农学院开办的专业,面向全国主要产茶省份招生,我们班的同学来自除浙江省外全国13个主要产茶省份,后来招生范围扩大到全国(不仅面向茶叶生产省份,而且也面向茶叶销区省份)。因为以培养茶叶加工、经营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农学类基础课上的少,主要以《物理学》《电工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基础》等工科基础课程为主,这满足了一点我想学工科的虚荣心。

  专业课主要学习了《茶叶化学》《制茶学》《茶业机械》《茶叶审评与检验》,开设了《茶树栽培概论》,以茶树栽培为主,简单介绍了茶树育种和茶树病虫害知识。当时还学习了茶业经营管理课程,比较早接触了质量管理,影响质量的因素“人、机、料、法”(我记得当时就是这四个,现在还加了“环”)。《茶叶化学》《制茶学》2门课程都要求写了好几篇课程论文,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论述,对提高我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江光辉老师的《制茶学》,要求同学们写《眉茶松、扁、碎原因及解决措施》《试论茶叶黄变》(这篇手稿现在我还保存着),让我们学会了辩证地看问题。《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审评实验审评了好多种茶叶,还有实验室20世纪50年代的千两茶标本。

  陈椽教授的精神令人敬佩,实践教学印象深

  陈椽教授长期从事高等茶学教育,是我国制茶学学科奠基人。我们近距离接触陈椽教授应该是1981年春季,我们在学校实习茶厂进行制茶实习,陈椽教授已70多岁,亲自到现场指导学生做茶。一般学校购买的鲜叶中午运送到车间,我们从午饭后开始实习做茶,下午5-6点我们轮换吃晚饭,坚持到晚上8-9点,陈椽教授从午饭后到现场指导,不吃晚饭也一直坚持到晚上8-9点,非常敬业。陈椽个性鲜明、性情真率、棱角分明、非常严谨。他较早提出“茶业”的概念,不同于“茶叶”,当时安徽农学院是“茶业系”“茶业专业”而不是“茶叶系”“茶叶专业”,是“安徽省茶业学会”“茶业通报”杂志,撰写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业通史》等。陈椽教授是著名茶学专家,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的家人也非常平易近人,我们毕业时,几个同学专门到陈椽教授家中辞行,毕业后我回母校还专门登门拜访陈椽教授。

  1981年春季的制茶实习,我们实习了眉茶初制、珠茶初制、青茶初制、黑毛茶、龙井茶等,对珠茶的手工炒干做形、青茶的水筛摇青、黑毛茶干燥的七星灶有了最基本、最直观的认识。1982年春季学校又安排我们到上海黄山茶林场实习了眉茶初制、工夫红茶初制、黄山毛峰炒制等,每天分组跟班参加制茶。机械制茶专业1979级有68名同学,分为2个小班,按计划,2个班先后分别到屯溪茶厂和祁门茶厂实习眉茶和祁红精制,我们班先到屯溪茶厂实习眉茶精制,然后再到祁门茶厂实习祁红精制,结果实习期间祁门县城发了大洪水,祁门茶厂被淹,在祁门茶厂实习的另一个班的同学还积极参加了茶厂的抢险救灾工作,一时传为佳话。但我们班就未能到祁门茶厂实习,这也成为我大学期间的一大遗憾。毕业后一直从事茶学教学的我,直到2010年,因为信阳研制开发信阳红,才带领有关茶叶企业考察了祁红加工。

  但与此同时,未能前往祁门茶厂实习的遗憾,带来了珠兰花茶窨制实习的收获。我们到了歙县茶厂继续实习眉茶精制,歙县茶厂的工艺与屯溪茶厂工艺不同,是先滚筒圆筛再抖筛,屯溪茶厂是先抖筛再圆筛分筛,真正弄懂了撩筛。更重要的是在歙县茶厂实习了茉莉花茶窨制,特别是珠兰花茶的窨制,印象最深的是珠兰花比较贵,以两计重(茉莉花是以市斤计重)。花农交花前在河中用水冲下,增加重量(其实对花茶品质不好)。后来我们参观考察了杭州茶厂,并到了龙井村,又考察上海茶叶公司等,实习结束。

  第一次接触信阳毛尖茶

  我与信阳毛尖茶的第一次接触还是在安徽农学院读书的时候,1982年春天我们开始上《制茶学》,用的教材是安徽农学院(陈椽教授)主编的,农业出版社1979年出版,该书的第七章特种绿茶介绍了信阳毛尖。在此之前,我是从庄晚芳教授等编写、1979年9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茶》了解信阳毛尖。但真正第一次喝到信阳毛尖,应该是1982年的秋冬学期,孔瑞莲老师为我们上《茶叶审评与检验》的实验,当时我们审评了很多种全国各地的名茶。因为我们班的同学来自除浙江省外全国13个主要产茶省份,同学们互相比较评判家乡茶叶优劣。当时对信阳毛尖茶的印象是香气特别高,还有点自豪。而有些绿茶香气不太高,滋味不鲜爽。

  不愿意学农、不想当老师的我首先学了农,大学毕业后又当了老师,1983年7月毕业后被分配至信阳农业学校(大专)(现信阳农林学院)任教。陈椽教授敬业、严谨的工作态度,影响了我后来教学科研的敬业、严谨认真,干一行爱一行,从一个助教到二级教授,我主讲的《制茶工艺》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带领的团队成为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和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茶学专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教学综合改革试点,并建设了河南省高等学校茶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省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室等。先后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技术能手、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并被聘为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园艺(含茶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标签: 茶叶;教授;农学院;信阳毛尖;实习;安徽;茶业;工科;基础课程;印象 编辑: 朱冬艳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

微信订阅号

“178好茶”微信公众号

食罢一觉睡,起来闲聊茶

郭桂义:从“学茶体会”到“授茶经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