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封存春日韵味的时间胶囊。前段时间,茶农们穿梭于漫山遍野的茶树丛中,忙着抢收储蓄了一冬的天地精华,清润的春茶香气弥漫了一座又一座山头。作为嘉兴地区的茶叶主产地,海盐县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凭借过硬的品质和良好的口碑,海盐的茶叶一直在当地市场有着很高认可度,但外地知其名者却寥寥无几,这也间接体现在一串数字上。
目前,海盐县茶叶种植面积近2000亩,主要分布在澉浦镇(南北湖风景区)、通元镇、秦山街道,以龙井43、乌牛早、鸠坑等品种为主,注册商标有“鹰窠顶”“兰香”“云岫”“兴丰”“南北湖”“年常绿”等10个。据《海盐统计年鉴2020》,茶、桑、水果、坚果合在一起的产值仅占海盐县第一产业总产值的10%左右,其中茶叶年产量约20000公斤,按照销售均价350元/斤估算,全县茶叶总产值约1400万元。
得天独厚:
海盐茶产业优势明显
“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作为一种高度依赖土壤、空气湿度、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农作物,茶叶品质取决于生态环境。对海盐县而言,当地茶叶的核心竞争力是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据了解,海盐的南北湖是全市唯一一个连续六年达到Ⅱ类水标准的水体;2020年,海盐县空气优良率达到94.8%,连续五年位列全市第一;2020年海盐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海盐还连续四年获得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县,2020年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均列全市第一。
“好山好水出好茶。记忆中,我的祖辈一直有种茶品茶的习惯。”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通元镇雪水港村茶农张明法说。海盐县茶文化源远流长,最早有记载文献可追溯至五代时,吴越王钱缪到金粟寺施茶。宋《澈水志》也有海盐植茶的相关记载。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一书中评价,南北湖“茶产鹰窠顶类武夷,云袖寺尼焙其嫩者,烹以雪窦泉,清香扑鼻。产木山者名云雾,亦颇珍贵。”
张明法生于1949年,初中毕业便进入雪水港村的集体林场工作,每天跟漫山遍野的茶叶打交道。“当时我们主要是手工炒青,做出的茶叶品质不高,每斤10元左右,亩产值只有几百元。”张明法回忆说。1990年,张明法当上村林业队队长。为了提高亩产效益,他前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拜陈宝根为师,潜心学习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方法。“学成后我又回家带了几个徒弟。”张明法说,“从此,我们的茶从粗制茶发展为精制茶。”
这是海盐茶产业变革的一个缩影。目前,海盐县共有规模茶厂14家,在摸索中,海盐制茶工艺在吸取西湖龙井茶炒制方法的基础上,又根据当地茶叶特性融入了独创之处,制茶全程主要由采摘、摊凉、杀青、回潮、辉锅、分筛等工序组成,由制茶师傅配合以“抖、带、搭、扣、拓、抓、拉、推、磨、压”十种主要手法进行炒制,并具体依鲜叶老嫩、含水量高低等情况灵活变换,一气呵成。
后来,由于手工炒制存在劳动强度大、炒制技术要求高、质量难以控制等弊端,逐步替换成机械化。“经历这几次变革后,我们茶叶的亩产值提升到五六千元。很多村民开始跟着种茶叶,我们村现在茶叶种植面积大概有400亩,每年为农户增收200多万元。”张明法说。退休后,张明法在自留地继续种茶叶,还坚持给其他农户做加工,“因为我们都是散户,产量小,而且每年都会有老客户上门预订,从来不愁销路。”
后天不足:
“低小散老”困难重重
相较于张明法的“小打小闹”,年轻10岁的丰义村村民徐月明似乎更有闯劲。徐月明是通元镇联丰林场的场长,今年63岁,跟茶叶打交道已有近40年。联丰林场始建于1966年,是海盐最早引种、生产茶叶的林场之一。林场“公转私”后,徐月明陆续将茶叶种植面积从10余亩扩大到60多亩,年产量从150公斤增长到1000余公斤。最为亮眼的是,他于1996年注册了“兰丰”商标,这是海盐茶叶生产行业的首个品牌。
多年来,联丰茶厂严格按照QS管理要求做好茶叶生产,以有机茶叶标准进行田间生产管理,控制化学农药、肥料的使用,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药剂,推行人工除草,不断提高茶叶品质。2009年,“兰丰香茗”茶叶通过了中国有机产品认证,系海盐县首家;2011年,“兰丰”商标被认定为嘉兴市著名商标;2017年,“兰丰香茗”品牌入选“嘉兴老字号”,是唯一入选的茶叶品牌;2018年获首批省级“名特优食品作坊”称号。
为维护产品的品牌效应,徐月明对生产标准有着近乎偏执的坚持,就连采摘青叶都要求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两叶初展,长度约一个指头肚。他用两台杀青机同时炒一批青叶,每台机器有三个温度显示器,他频繁试探着每道工序的茶叶手感,随时调整温度。严苛的代价是成本的提升,“我给工人远高于市场价的工资。”徐月明说,“我们主要在本地销售。品牌只给我带来稍高于普通茶厂的价格,其实利润并不高。”
采访中,徐月明经常表现出对宣传的抗拒,但却在办公室的显眼位置摆放了一本《嘉兴老字号》,看得出能被收录于此书是他的骄傲。与其在介绍上费口舌,他更愿意看似随意地用白开水给客人冲杯新茶,看色泽翠绿、汤色清亮,品香气清幽、回味无穷……老手艺人有着几分只愿意用实力说话的倔强。
在南北湖景区的半山坡上,也种着漫山遍野的茶树,其中包括海盐规模最大的茶叶精加工厂——海盐县六里鸿安精制茶厂。茶厂占地面积1500亩,其注册商标“鹰窠顶”久负盛名,生产的青顶茶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闻名。“我们在海盐县城有专卖店,销售范围覆盖嘉兴地区。这两年受疫情影响较大,销量明显下降。”采访中,该厂负责人陈姚茵语气中透着无奈,但也表示考虑到年纪大了,对拓展新销路不愿多想。
同样陷入“老龄化”尴尬的还有采茶工这一行当。丰义村村民顾宝妹自少女时代就在联丰茶厂采茶,坚持每年春天来这里帮忙,现在已经72岁,依旧背着当年那个竹编茶篓,她边采茶边念叨着,“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采茶做茶了,这茶叶没人采可就糟蹋了。”76岁的工友陈金凤接话说:“我但凡年轻几岁也去厂里打工,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