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茶事春秋 > 茶史

一杯春雨茶 溯源宋明清

——武义茶史探微

2022-05-23 15:23:43 来源:武义县茶文化研究会 作者 吴晓娟


  武义产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据武义民间传说,西汉末年,刘秀逃难到武义,向一白发老翁讨水喝。老翁从土罐里取出一撮茶叶放入青瓷碗内,只见细如针尖,白茸茸似雪芒。斟上开水,醇香扑鼻,轻抿一口,心旷神怡,刘秀拍掌叫绝:“真乃白毛仙茶!”刘秀当上皇帝后,白毛仙茶一度成为朝廷贡品。而这白毛仙茶就是中华文化名茶,浙江省十大名茶“武阳春雨”的前身。

  相传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百岁高龄时,还经常在宣平牛头山一带采茶,矫健的身姿在云雾缭绕的山间若隐若现,更显仙风道骨。叶道士推崇以茶养生,活到105岁。

  南宋乾道年间,著名理学家吕祖谦在明招山为母结庐守墓,怡人的自然风光和宁静的生活中,茶是不可或缺的。吕祖谦常在廊前煮上一壶茶,看茶烟袅袅飘过,品着佳茗,听林间的鸟鸣和寺院的晨钟,看前山的野花和窗前的修竹,池塘的荷叶上还滚动着昨夜的露珠。在《明招山居杂诗四首》中,吕祖谦记录“前山雨褪花,余芳栖老木。卷藏万古春,归此一窗竹。浮光泛轩楹,秀色若可掬。”特别提到了饮茶之趣:“风檐袅茶烟,铜瓶语相泣。清阴一疏箔,不碍飞花入。”

  清净的日子并不长久,吕祖谦的声名吸引来全国名流学者,近三百青年才俊云集于此,明招讲堂成为文化盛地。品茶是风雅的文化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晨起诵读、讲学论道的场景,伴着袅袅的茶烟和清茶的醇香定格在那一刻。

  宋代的武义,种茶、制茶、饮茶已十分普及。“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文人名士嗜茶,僧侣嗜茶,平民百姓也普遍饮茶,留下内容丰富的茶诗词。“酒贱茶饶新面熟,不妨乘兴且徘徊。”描述了春末夏初时节,茶园一片葱茏的景象。南宋诗人巩丰于金柱山(今泉溪茶亭村)筑水帘亭,邀师友朱熹、吕祖谦、陈亮一起观瀑、品茗、论道、赋诗,留下《江南序·游水帘亭》和《归途咏》等8首诗,也留下武义茶文化史上一段佳话。好友相逢茶也是必不可少的,“安得对床吟至晓,拟烹山茗汲清泉。”彻夜长谈之后,一早起来便 

  汲取清泉煮茶,茶已经化为一种意境。永嘉学派的叶适与巩丰是“朝语日再晨,夜谈更五过”的莫逆之交,“书来病良慰,誓言指春华。秉我乌桕烛,瀹以蒋富茶。”诗中提到的蒋富茶产自县城东南的蒋富山,即今天泉溪镇的上夫山。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采摘、焙制的工艺,蒋富茶在当时已负盛名。

  武义境内出土的宋代茶具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青白瓷茶托及茶碗,碗为花口外撇,托为宽沿浅腹,光洁如玉,别致新颖,美仑美奂。茶壶有影青刻花执壶,做工精致,足见当时名人雅士对茶具的考究,也从一个侧面窥见宋代武义茶产业的繁盛。

  明正德《武义县志》记载,武义茶叶列为明代岁贡。“细雨霏霏点落花,白云勾引到仙家。寺僧知我三衢主,不问姓名先煮茶。”因为茶与禅的特殊渊源,寺庙成为茶与茶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基地。

  到了清朝,武义茶叶更是声名在外。康熙年间,武义举人徐俟召曾有《宝泉说》一文,说宝泉“旱不涸,潦不溢,……僧人旋汲而沸诸铛,烧以红叶,佐以秋芥,连啜数杯,清香沁脾,不觉尘烦尽涤,形神具爽。……恨陆鸿渐之品第不及也。”文中“秋芥”即当时名茶。康熙《武义县志》记载,武义“茶,宝泉、古莱山二处佳”。宝泉即今日郭洞的宝泉山,山上有宝泉寺,原有宝泉亭。如今,透过寺庙攀爬着的绿色藤蔓,依稀可以想见当年人们举杯品茗相谈甚欢的情景。

  上世纪90年代,以“武阳春雨”为代表的武义名茶及茶文化随之兴起,形成以高品质名茶“武阳春雨”茶和“中国有机茶之乡”为背景的“有机、健康、养生”茶文化。

  沐浴着秋日暖阳和丹桂的芬芳,冲泡一杯武阳春雨。看茶芽随水柱上下翻飞,如细细雨丝亭亭玉立于杯底,悠然悬浮在水中。举杯浮水莲花,凝神满园春色。清馥的香气幽远持久沁人心脾,轻啜一口,滋味鲜醇,回味甘甜。品茗作为古代文人四大雅事之一,品的是一份情怀,一种心境。

  一杯武阳春雨,两千年前世今生。家乡这片灵秀土地孕育的佳茗,她的醇香,从唐宋明清,一直绵延至今。

  “一场春雨后,云雾遍山乡。多少品茶客,开怀话武阳。”幽幽茶香,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飘散,历久弥新 ……


标签: 编辑:朱冬艳
手机版 | 电脑版 © 2019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