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改革开放40年·那人 都匀毛尖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子全

2019-01-01 来源: 贵州日报 记者: 高荣华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家多半还是极贫户!”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跟着爷爷“偷师学艺”的张子全,把握历史机遇靠着一双巧手炒制手工茶,“炒”出了新生活,炒出了人生的真谛。

  张子全家住都匀市毛尖镇,这里是都匀市螺丝壳山,因为山高多云雾,茶叶长势很好。这里的群众都有种茶的习惯,但是因为历史和地理条件等原因,几十年前,群众并没有从种茶、制茶中解决温饱。

  张子全的爷爷张朝林是当地的手工制茶好手。小时候,张子全读书回家,就在爷爷身边不声不响地“偷师学艺”。张朝林看着孙子颇有天赋,就正式教他手艺。

  “那时候水不通电不通路不通,在工厂打工,一个月50元,仅维持家庭生活。”想起小时候,张子全记忆犹新。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都匀市螺丝壳山上种茶的人家越来越多,茶叶销售收入占据当地群众家庭收入的比重逐年增长。

  “我一直想有一片茶叶基地!”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张子全的眼界越来越宽,梦想越来越大。

  机会,是给有想法而且敢于尝试的人。

  2008年春天,张子全和妻子用双手在荒山上挖出了一片30亩的茶园。

  此后,他的茶园面积逐年增加,制茶技艺也日渐精湛,对种茶、制茶也有更深入的体会。

  现在,张子全自有茶场380多亩,加上他管理的群众合作社茶园,共计800来亩,长期解决就业近10人。每年,茶叶销售收入400多万元,20户入股群众每户每年可以从合作社领取3000元股金。他每年收购茶青和支付劳务费、管理费、茶叶加工费等,开支300多万元,惠及都匀毛尖镇坪阳村以及周边的五六百名群众。

  “茶叶让我体会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我对都匀毛尖有深厚的感情!”张子全倡导发扬传承民族手工艺为先,以手工制茶和机械制茶相结合,保证原生态的茶叶品味。

  传承千年文化,擦亮百年品牌,带动群众脱贫奔小康。他被命名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以及贵州省首届民族民间工艺大师。

  一双手在300度的高温上,用36年炒出了幸福的生活,开启事业的新天地。改革开放,让张子全从一个贫困的孩子,成长为如今住洋房、开宝马的致富带头人。


标签: 改革开放;茶叶;偷师学艺;都匀毛尖;都匀市;巧手;真谛;手工制茶;销售收入;群众 编辑: 朱冬艳
相关阅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

微信订阅号

“178好茶”微信公众号

食罢一觉睡,起来闲聊茶

黔南改革开放40年·那人 都匀毛尖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子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