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振兴茶产业

2019-06-28 来源: 安徽日报 记者: 陈婉婉

  梅雨季节的皖南山区,山色葱茏,水汽氤氲。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茶叶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科技团队主动深化同地方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利用好该校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断为提升安徽茶产业发展贡献技术和人才。

  突破瓶颈实现自动化清洁生产

  6月22日,驻扎在安徽农业大学皖南综合试验站的茶学专家们带领着学生,正在有条不紊地指导当地茶农修剪茶枝、科学施肥,为下一季采茶做准备;与此同时,在100公里外的祁门县祥源茶业生产车间里,茶叶自动化清洁生产线正在忙碌地制作春茶。过不了多长时间,夏秋茶就要开始采摘了,新一轮制茶又将开始。 “有了这条自动化清洁生产线,效率大大提升,品质也能更规范统一。”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安徽省西部和南部山多地少海拔高,茶产业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手指”。据统计,全省有茶农300多万人,茶叶收入在主要产区占当地农民收入40%以上。特别是大别山连片特困区,茶产业是主导和支柱产业,茶叶收入占当地茶农家庭收入近一半。因此,打好茶叶牌,唱好茶叶经,对老百姓脱贫致富至关重要。

  安徽省虽然是全国重点产茶省,名茶精品荟萃,但也和全国茶产业一样,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遇到不少瓶颈。 “这些难题就是我们团队科技攻关的方向,茶叶自动化清洁生产线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安农大茶与食品科技学院院长张正竹介绍说。传统的名优绿茶只能依靠手工配合单机加工。由于机械设备粗糙,人手频繁触摸茶叶,会带来加工中的二次污染。 2006年,该校茶学团队研制成功国内第一条炒青绿茶初制清洁化生产线,综合使用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等技术,实现了茶叶加工全过程自动化控制,茶叶从鲜叶到成品“不落地,不沾手”。再配合清洁化能源、加工材料的选用,以及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数字化品控技术和装备的使用,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清洁化高效加工。制茶生产线只需要两名工人用电脑操控,一小时的加工量就能抵上过去一个茶厂几个月的生产量。由此开启了我国绿茶大规模连续化、清洁化加工的先河。

  2011年以来,祁门县的祥源茶业等茶企又率先在全国建成国内首条工夫红茶初制及精制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加工生产线,实现了工夫红茶加工技术的重大突破。目前全县已建成4条初制生产线,2条精制生产线,祁门红茶自动化加工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除了这些,该校茶学团队还相继开发了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典型外形名优绿茶清洁化生产线,研制了一批新型茶叶加工机械,获得自动加压茶叶揉捻机等近20项专利,成果推广到全国15个产茶省广泛使用,显著提升了全省乃至我国茶产业的技术水平。

  破解“密匙”放大茶叶魅力

  金寨县油坊店乡面冲村坐落在大别山腹地,风景优美,却是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600多户中有30%是贫困户。自古以来,这里的村民靠种植茶叶维持生计。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研究团队来到当地后,从改造老茶园开始,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升了茶叶的产值。 “以前我们传统种植的是炒青绿茶,出售10元一斤;后来,安农大教授教会了我们改种片茶,片茶的价格是炒青绿茶的十几倍,除去成本,我们的收入能比原来增加3倍。 ”面冲村一位茶农给记者算了这笔账。除此之外,安农大的科技扶贫团队还把农户组织起来,通过大户带普通农户的模式,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

  像面冲村的老茶园一样,安徽省半数以上的茶园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垦的,多为低产老茶园,制约了茶叶产量、品质的提高和机械化采茶的推广。近年来,该校茶学团队通过离子诱变结合杂交和系统选择等传统方法,先后选育了3个国家级品种,4个茶树新品系,在重点茶园广泛推广应用。并通过研发的新茶树扦插快繁技术,使得茶苗繁殖系数、苗圃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提高一倍。

  茶叶的品质、香味、口感取决于茶树基因组信息及其表达,直接影响着茶产业的经济效益。 “谁掌握了品种,谁就掌控了产业。 ”安农大校长、茶学专家夏涛认为,振兴茶产业,必须要从基础研究做起。当前,茶树基因组的解析、茶树次生代谢网络的揭示、茶的健康功效及作用机理的阐明、茶树次生代谢物与茶叶品质形成的关系等很多关键科学问题上尚待进一步阐明。探明茶叶的秘密,成了学界共同的目标。

  历经十年攻关,2018年4月,安农大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宣布:成功破解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信息。这标志着我国茶树生物学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项成果将极大促进对山茶属植物的物种进化、茶叶风味物质形成机理与品质调控、分子育种、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和茶的健康功能成分的研究,对中华茶文化的繁荣与传播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了这些“密匙”,影响茶叶生长品质的谜团就能慢慢解开。

  近年来,茶的保健功能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深化茶与健康的研究,安农大先后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组建了联合研究中心;与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马歇尔大学组建了国际联合实验室;美国俄亥俄医学院合作研究,揭示了茶多酚对人体心脏的保护功能及其机制……一系列的基础研究成果,让中国茶叶的魅力在国际上越来越大。

  让“小叶子”承载起“大产业”

  茶产业是一座值得深挖的“富矿”。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调整传统茶产业结构,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伸茶产业链,产品已经渗透到食品、医药品、化妆品、有机农药等多个领域。而我国茶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我国每年加工的茶叶中,仅有4%至5%被用于深加工;出口茶产品中,90%以上属于原料性初级产品,产品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种类少。”张正竹说。

  传统采茶都是春茶,很多地方的夏秋茶都无人采摘,夏秋茶是深加工的好原料。金寨山区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夏秋茶叶内质营养丰富,是做中高档红茶的上等原料。可是本地劳动力紧张,加上关键技术难以突破,导致这里的夏秋茶长期弃采浪费。张正竹为突破这个技术难题,反复调整发酵过程和发酵时间,终于研制成别具一格的“金寨红”新品红茶。 “金寨红”投放市场后广受好评,一炮打响。张正竹又带领相关团队为“金寨红”统一设计商标、包装和专用茶具,制定并通过了《地理标志产品金寨红茶》省级标准,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此外,团队还研建了茶叶提取物和超微茶粉生产线,通过茶叶提取物,开发生产速溶茶、茶多酚、儿茶素等产品,再以超微茶粉或速溶茶为中间产品,研制出更多色香味俱佳、具有保健功能的茶食品,使夏秋茶变废为宝,大大拓展了夏秋茶市场。

  2012年,安农大茶学专家向省政府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从茶树品种选繁和茶园管理、夏秋茶资源综合利用、名优茶加工技术和装备推广、茶叶健康功能发掘、茶产业经济与茶文化建设等方面,为全面振兴安徽茶产业绘制了技术蓝图。目前,该校茶学团队已与谢裕大、祁红茶业等20多家省内茶叶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新产品开发;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每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为黄山市、六安市和河南信阳市等地方政府制定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提供实施技术支撑,促进了当地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规划实施后,黄山市茶叶农业产值由5.2亿元增长到13.5亿元,信阳市茶叶总产值由8.44亿元增长到77.2亿元。


标签: 编辑: 谢燕青
相关阅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

微信订阅号

“178好茶”微信公众号

食罢一觉睡,起来闲聊茶

产学研合作振兴茶产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