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上游的上犹县,水质达二类以上标准,特产的上犹富硒茶小有名气。7月11日,“共舞长江经济带——看长江之变”采访团来到这里,探访青山绿水、茶叶产业。
一块警示牌揭示治水先行
走进梅水乡园村,水流潺潺,一处醒目的警示牌映入眼帘。它讲述了2006年7月26日,当地遭遇的一场洪灾。
以前,人地矛盾突出,地表植被被破坏,泥沙下泄,园村河主干道大面积淤积堵塞,水土流失严重。2006年一场洪灾导致村里37户房屋被毁,90多亩农田被淹,经济损失巨大,治水成了村民的迫切愿望。
上犹县园村“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始建于2013年,主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实施小农水、环保污水处理设施等项目19个,并在全县率先探索实施治山、治水、治污“三治同步”和治山保水、疏河治水、产业护水、生态净水、宣传爱水“五水共建”。2017年,工程顺利通过水利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同样的治理理念还被运用在水岩乡井仔村。上世纪90年代,井仔村的库区水面到处是渔民生活居住的小木棚,随意侵占水域、投放网箱和设置拦江网等情况频现,给湖区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当地迅速开展阳明湖核心景区、南湖环境整治行动,库区数十家水上餐馆搬迁上岸,上万套网箱网具清理到位,560多户群众告别了近半个世纪的“水上漂”生活。
一杯富硒茶助力脱贫增收
汽车一路过弯上坡,抵达茶叶基地,成片的茶山在光照下绿得发亮。一排排整齐的茶树旁边立着小木牌,上面写着这一片茶园的“订制”人。一根根白色的柱子远看像路灯,其实是农业物联网监控设备。犹江绿月公司总经理陈有良介绍,通过这些设备,茶园的温度、湿度数据,都可以传到终端,供管理人员和客户查看。通过“互联网+私人订制茶园”模式,远方客户订制的茶可第一时间直接送达手中。
“我们都这把年纪了,外出打工没人要,现在在家门口工作,收入有保障。”贫困户吉发育说。据了解,园村有农户912户、3629人,全村连片种植茶叶面积5600余亩,茶叶在农民的眼里就是“金叶”,全村近两年有100多人脱贫致富。“把山当作田来耕,把茶当作稻来种”是家家户户种茶的真实写照。
截至2018年底,上犹县茶叶种植总面积达10.15万亩,采摘面积7.82万亩,茶叶产量2300吨,规模和产量均占赣南地区茶产业的“半壁江山”。接下来,上犹将不断做大做强茶旅融合文章,擦亮上犹富硒茶的品牌,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